新闻资讯
News

28

2022

-

07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所属分类:


【概要描述】玉米是我国大作物,占粮食总量的近40%。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玉米供给的重要途经,也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

  玉米是我国大作物,占粮食总量的近40%。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玉米供给的重要途经,也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

  玉米产量主要由穗数、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组成。一般而言,穗部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任洪雷等对74个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穗长和穗行数等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多位学者也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变化趋势。随着年份的增加,张泽民等研究发现河南省玉米品种的穗粗和穗行数改良效果明显。史新海等发现山东省1976‒1995年期间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的公顷产量、千粒重等呈上升趋势,穗长呈下降趋势,而穗行数、穗粒数等无明显变化。谢振江等研究了70年代以来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表明品种的公顷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抗病性显著增强。张海燕等研究表明1950年以来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穗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是我国玉米品种产量稳步提升的主要原因。范雅芳等对我国1970s‒2000s玉米杂交种的品质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认为容重与产量正相关。刘志铭等分析了吉林省1980s‒2010s玉米品种性状表现,表明其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Echarte等分析阿根廷1965‒1993年的玉米杂交种,结果表明新品种单穗粒重的增加是其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关于我国不同年份主推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主要穗部性状变化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大面积推广的12个玉米杂交种,设置了两个试验密度(6万株/hm²和12万株/hm²),旨在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选择响应,为以后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改良提供参考。